[美國留學]從課堂看美國v.s.台灣文化差異

美國Ph.D.生活開始過半年了( 雖然我人在台灣QQ),覺得有些東西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學習別人的優點是件好事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學習,也希望可以讓一些教育者先改變起課堂風氣:D

我跟Will在美國兩間不同大學念博班,所以其實情況並不是都一樣的,我也有跟他討論過,所以主要是以我這邊遇到的情況為主唷!

網路擷取Harvard 圖書館圖片

Will: UC Davis. 而我則在 Harvard University

課堂中: 美國學生很踴躍問問題,至少在我的班上是這樣的,即使老師沒在段落間詢問”有問題嗎?”,也會有學生打斷說”sorry, I have a quick question”或”sorry, I’m wondering….”。這種講課中途問問題的情形其實在台灣蠻少的,大部分學生大概會在講課終了時,去講台前找老師把準備的一些問題一次問完,或者在老師詢問是否有問題時才會在寂靜一下子後一兩位學生舉手問問題。一開始看到這種情況我蠻不習慣的,因為台灣教育中,學生偏向當海綿,單方面的吸收且認同老師給予的知識,缺乏挑戰與質疑的態度,因此很少去發現另一面的疑問。如果要問說美國學生的問題是否都是很有幫助的問題,他們問的問題考試是否會考?答案是不會! 那這樣問這些問題的意義是什麼?在我開始習慣他們這樣的模式後,我開始會去想更多老師放在投影片之外的東西,課堂中不只是一味的記筆記與接收訊息,而是一直去想我可以問出什麼問題。我覺得這對於研究發想跟創造力都是很大的幫助,是讓你從被動變成主動的關鍵。我蠻喜歡這樣的模式,除了可以聽同學問的問題外,也因為整個課程溝通與交流變多,大腦在運作,精神會好一點!

我們老師會很期盼大家問問題,若沒人問他們會很失落,若有人問他們會鼓勵說”this is a good question”,即使你知道一點都不good XD。不過Will跟我說他們班上這樣的氛圍不明顯,我想可能剛好我的同學比較積極吧!

網路擷取 UC Davis 圖書館圖片

課後: 以我這般的例子說,學生們會在課後討論上課模式或老師引導討論模式是否不喜歡或不適合,比如語速過快,功課量太大等等地都會討論,也會以大家的名義寄信給老師訴說我們的訴求。老師並不會覺得被冒犯,而是會很禮貌的接受指教並看能怎麼改進。我相信大多的台灣學生不太敢會這麼做,畢竟從小被教育”尊敬師長”,老師都是對的,不敢去挑戰老師也不敢去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授課方式。但其實美國人”挑戰”老師的方式是以柔軟的姿態跟老師說明自身的困難,站在老師的角度,學生的學習狀況是首要考量的部分,所以他們願意調整,只要這是合理的要求。我想一方面也許是因為來念Harvard的學生大多都是頂尖的人,老師不會去質疑你的能力,而在這樣的狀態下若仍導致學生聽課或學習的困難,那老師確實會反觀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不過我仍覺得學生與老師的良性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台灣也能有這樣的風氣!

課間功課討論: 不告訴你答案,引導你思考。我覺得這部分十分有趣,美國學生彷彿從小就養成了討論功課時,是先講自己的想法跟猜測,再問問大家的意見,卻偏偏不說答案是多少! 這放在台灣大概會被同學公幹說你難搞又自以為是,但是美國同學或助教都是用這種方式在跟你討論作業,看你了解程度多少並引導你往答案方向思考,自己說出答案。

反觀台灣以往的解題方式都是開門見山直接寫公式帶入數字導出答案,美國這種方式雖然較花時間,但也更能讓自己思考並消化

網路擷取 UC Davis 圖書館圖片

心理層面: 非常關心大家的心理狀況,老師會定期和你聯繫看看你活得好不好並幫助你;學生間也會談論很心裡的部分,比如COVID期間大家都在家心理壓力很大等等。這一點算是讓我最訝異的部分,雖然我好像也覺得Harvard讓我感受明顯,因為Will並沒有接收到很多這方面的諮商。我一開學時,系上就開了一場會,有點像是讓新生們理解念研究所會遇到的瓶頸與心理壓力,並讓大家討論該如何排解與預防壓力,也提供很多Harvard理會有的心輔機構。然後每位新生都有一位academic advisor,字面上好像是負責你的功課,但實際上他是會關心你最近狀況,選課或研究上是否有困難的老師,我覺得比較像”導師”的概念。這樣的腳色跟實驗室PI又很不一樣,因為他管比較雜,也因如此,你可以跟他聊的東西也比較多,包括我剛剛說的心理層面。

我想大概是台灣人比較奴,也比較沒有風氣在做心理諮商或者輔導的部分(畢竟之前社會風氣較封閉,認為有心理疾病事件忌諱的事情),但是這超重要的呀! 每個人本來抵抗壓力的閾值就不一樣,不該去嘲笑或鄙視有壓力的人,而是幫助或了解他,我想這樣也可以大降低學生自殺的比例了吧!

與老師關係: 我覺得就像朋友一樣但卻保有尊重,所以找老師討論或問問題完全不需要緊張或害怕打擾人家,因為老師也很開心有問題。小則用mail詢問問題大則跟老師約時間用Zoom面對面討論(若要討論的東西mail無法解決的話,老師會自己提議說用Zoom唷),只要他們有空都會樂意去做。我記得在上課時,學生很少會叫老師”Dr. +姓氏”,而是”名字”直諱,或者老師不介意的話也會直呼小名 (如: Charles->Charlie)。這種方式可以迅速拉近學生跟老師的距離,但台灣一直以來的教育(姓+老師)讓我一開始很不習慣這種稱呼方式,甚至寫信時還考慮很久不知道怎麼開頭好XD